近日,印媒《欧亚时报》罕见发文夸赞中国在研的1000千米超远程空空导弹杠杆配资,表示面对这款新锐导弹,美军F-22“猛禽”或B-21“突袭者”隐形轰炸机千里之外将无处可逃。
01.中国搞出1000千米射程空空导弹,印媒罕见夸赞
文中宣称中国正研发一款射程达1000千米的超音速空对空导弹,称其足以迫使美军战机退守地面,并且颠覆印太力量平衡。这一数据不仅远超当前全球主流空对空导弹(如美国AIM-174B改型400千米、俄罗斯R-37M“蝰蛇”400千米、中国PL-17约500千米),甚至接近部分战术弹道导弹的射程范围。
印媒引用的消息源来自《南华早报》,但以目前或者是短期内而言,对于这种射程1000千米的超音速空对空导弹而言,实战意义不大。
需要说明的是,现代中远程空对空导弹普遍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、冲压发动机等方案,通过高能燃料与空气动力学优化实现超音速飞行。400-500千米射程已接近现有技术的天花板,如果达到1000千米射程,传统的动力系统方案较难达到(前提是中型、重型战机能够挂载此类导弹,其重量和长度实际上是受限的)。
专家表示,若达到1000千米的射程,或将采用新式的超燃冲压发动机(Scramjet)与火箭基组合循环(RBCC)动力的混合方案。超燃冲压发动机能在5马赫以上高速状态下直接吸入空气并燃烧,理论射程远超传统冲压发动机,而RBCC通过火箭发动机提供初始推力,弥补了超燃冲压在低速启动时的动力空白。
早前西工大就进行过此类火箭的试射,应该就是前两年的事情,因此可以说在技术上研制依靠射程达到1000千米的超远程空空导弹,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技术问题。
02.射程不是问题,难以发现目标是关键
但问题的关键是,即使导弹能实现1000千米射程,其实战价值仍取决于能否发现并锁定1000千米外的目标。 现代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(AESA)的最大探测距离通常为200-400千米(如F-22的AN/APG-77雷达对典型空对空目标探测距离约370千米,歼-20的信息有缘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约400千米),基本上是机载雷达的极限了。
而雷达探测距离与发射功率的4次方根成正比,与波束宽度的平方根成反比。若要探测1000千米目标,比如说战斗机,至少雷达功率需提升至现有水平的7倍以上,以目前的雷达技术水平根本做不到这一点,别说战斗机的雷达了,就是当今美军阿利伯克3的SPY6或者是055搭载的346B这种长宽数米大小、功率远超战斗机雷达的巨型相控阵雷达,都不具备探测导引攻击1000千米距离上战斗机的能力。
所以说导弹即便有1000千米的超远射程,以当前的机载探测设备而言,无法做到千里之外识别敌目标并且导引导弹进行攻击的能力,这就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技术难题。
当前机载雷达的功率与波长限制,决定了其难以直接捕捉千里外的目标。因此,就要需要整个体系支援,需依赖无人机前出侦察、卫星组网、预警机接力引导的多域协同体系,这不仅考验单一武器的性能,更需要空天信息网络的深度整合。技术突破非一日之功,但中国在该领域的持续探索,已为重塑空战规则埋下了关键伏笔。
文章中部分内容来源出处:1.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举行招待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 人民资讯杠杆配资
冠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